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五十七章尽人事小战 (第4/4页)
,此刻却都是放心了,原来和从前的是一路货色。 这些鞑子骑兵都能看见不远处的大批骡马,各个眼睛发亮,心想这次可是要发达了,带队的贝子看着那些列阵的胶州营青壮,沉声和身边的两个参领吩咐说道: “把这伙汉狗打散了,青壮都抓回去,这可是上好的劳力。” 左侧的一名参领嘻嘻笑着奉迎道: “贝子爷这次运气好,抓了这么多骡马和青壮,在睿亲王那边肯定是得个好彩头,等回到京城,怎么也得进贝勒吧!” 右边的那名参领口齿却不是那么灵便,迟疑着说道: “这些狗子看着不太对…” “怕什么,咱们正白旗的巴图鲁,怕这些狗子作甚,列阵,先射后冲!” 居中的贝子在面甲下沉声的说道。 建州女真征乌拉之时,被乌拉设伏,万众围之,建州武将下马步射,见敌阵有隙则上马突之,乌拉军大溃,杀声震天,邻近朝鲜闻之,三日不敢过江,待七日后方渡江收尸。汉家的中原王朝,文人墨客,平民百姓,文武百官,对于关外和塞外的那些游牧民族的印象就是弓马精强“骑射”是也。 不过实际的战斗中“骑射”确实是有的,但“骑”和“射”是一般是分开的,弓箭这种远程兵器的特性决定了如果发射地时候颠簸,射出去地箭就不会有什么准头。所以开弓射箭的时候。大多是都是步射。 清军的箭头大而且沉,射程虽然不远,但破甲的效用极强,人被射中之后,创口一般都会很大,失去战斗力。 战例中常有某将身中几十箭尚且死战不退的情形,而且不死,不过那种箭往往轻箭,不射中要害,并不能让对方失去战斗力。但清军的这种重箭不同。射中之后,创口很大,流血不止,人必须要退出战斗治疗,后果直接就是重伤和死亡。 阵型结合的很紧密的步兵队列,骑兵往往很难撼动。直接冲阵的话伤亡也是很大,所以满清的骑兵骑马到了射程之后,下马射箭,如果敌阵騒乱出现空隙,马上是上马冲阵。这样地法子对付步兵阵极为的好用。 何况大明那里去找如此纪律严明、勇猛果敢的步卒,这套战术自然是无往而不利,而且鞑子骑兵确实是要比被克扣粮饷的大明步卒强壮许多。在马上砍杀,居高临下,更是具有优势。 胶州营的士卒在列队之前和之间都要有队副和小队矫正排列,对齐方向,然后在前进后退的时候通过鼓点再有一次调整,实际上这个调整队形地过程也是士兵们调整心态,逐渐的鼓起战意的过程。 但这队鞑子骑兵出现的确实是太突然了。以上的调整都是没有做到。士兵们只是依靠着平素地训练,那些在棍棒皮鞭和军纪督导下养成的半本能的反应来站好自己地队列。把手中的长矛或者放平或者斜指。 李孟的亲兵护卫只有几十人跟在身旁,都是拿着长矛站在最前面的几排,而其余的亲兵营士卒则都在给火铳装葯,火铳射击相对于长矛兵和斧枪兵来说,是个对cao作要求较高的作战技术,李孟所带来的人之中,只有亲卫们和不到两百名士专职地火铳兵能做火铳地射击。可装填完毕的只有一百多人。 那边地清军骑兵,两名参领在那里吆喝指挥,双方相隔一百多步远,自然是听不清楚说什么,不过就算是靠近了,李孟这些山东人也听不懂女真语言。 清军骑兵都是些打老了仗的老兵,上面的头目一安排,对于上面的战术意图执行的很充分。 眼下胶州营的阵型那些散落在前面的火铳兵,和后面正在紧张装填弹葯的士兵被清军自动忽视了,那是散兵,在接阵冲过来的骑兵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目前对面这些大明官军值得重视的只有三个大小不同的方阵。 胶州营的士卒李孟所在的方阵有五百人,陈六和王海各领三百人在李孟所领的方阵两边,居中的李孟方阵最大,只要是击破居中的大方队,其余两队则被割开,而且中间的大方阵士兵溃散,两边的方对必乱。 整场全是溃兵,虽然人多,但多是步卒,骑兵追击必然是大胜,尽乖拼着这些大明官军停在另一边的骡马,这一千多清军从那领兵的贝子到下面的普通朴凇都觉得奇怪,心想这些人完全来得及跑,为什么要在这里死打。 但送上门的好处,总没有放过去的道理,看着明军还在整队,清军骑兵这边已经是摆好了阵势,三十匹马一列,三列为一队,先排出三队,其余的在后面散开等待机会,就看着一名带着皮兜尖顶盔的将佐大喊了一声,右臂猛地挥下。 人的吆喝,马匹的嘶鸣开始嘈杂的响起,清军马队动了… 看看身边的士兵,有的人神色坚定,不过更多的人却有些慌乱,队伍中有些嘈杂和喧哗,鞑子兵凶恶勇悍,纵横无敌的印象已经是多年来深入每个人的印象之中,和那次魏力全凭血勇的短兵相接不同,眼下是千人级别的接战了,紧张,忐忑,就是大部分人心中的情绪,或许还有恐惧。李孟无声的笑了笑,伸手把面甲合上,低声自言自语道: “此时不能退,那就战吧!” 他猛然提高了声音,大声的喊道: “听我号令” 三个方队顿时安静下来。 “胶州营,向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