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_婚礼记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婚礼记者 (第2/3页)



    有些相片后边注着姓名地址电话,因为当事人曾经要求寄回照片。

    傍晚,回到报馆,子蓉向编辑提意见。

    编辑鼓励:“好得很,做个对比,对年轻男女有警世作用。”

    同事却取笑:“子蓉快成为爱情专家了,这世界天灾人祸,满目疮痍,她都看不到,专管人家离了婚没有。”

    子蓉不出声。

    编辑主持公道“我们不妨照顾每一个层面的读者。”

    有人问:“黄绮云女士为何离婚?”

    子爱答:“她对婚姻有太多憧憬。”

    “嗯,所以对现实失望。”

    “你呢,子蓉,你对婚姻看法又如何?”

    子蓉不知怎样回答,她正想探讨婚姻幽秘。

    编辑勉励她:“去做好这个特辑。”

    于蓉盘算:访问五位女士已够了。

    她着手处理。

    第一个主角当然是黄绮云。

    接着,她找到了两年半前在纪念花园注册处举行婚礼的李秀雯。

    李秀雯当日穿粉红色套装,半跟鞋,她是事业女性,个性爽朗。

    联络上了,她笑道:“新明日报的刘小姐?当然记得,你拍的照片还在我案上呢,做访问?好呀,只怕我乏善足陈。”

    听到照片会上报,又略为兴奋,她在广告公司任职,不介意出这种锋头。

    “婚姻生活?”李女士笑了。

    看得出还觉得满意。

    她很坦白:“我是个孤女,这是我唯一的家,我很重视珍惜家庭生活,故尽力尽心,当然,我不会委曲求全,真的过不下去,也有能力照顾自己。”

    说得很好。

    “丈夫待我不错,很支持我。”

    “生活中有烦恼吗?”

    “怎么没有,想要个孩子,但是不愿交给保姆带。叫我留在家中,做全职主妇又不是我那杯茶。”

    子蓉颔首。

    “总括来说,相当享受家庭生活。”

    “开销由两人平均分担吗?”

    可爱的李秀雯笑答:“我不喜做伸手牌。”

    “祝你们白头偕老。”

    活泼的她说:“已经有白发了。”

    子蓉受她感染,对婚姻多了一丝希望。

    而女方经济与精神独立,是否有利婚姻?这是大学社会系的一个论文题材呢。

    第三个请问对象就没有这样幸运。

    吕合玲女士相当年轻,歇业在家,怀孕,环境较差。

    子善轻轻问:“满廿一岁没有?”

    她微笑“快廿二岁了。”

    “为什么这样早结婚?”

    “渴望温暖。”

    “有否如愿以偿?”

    对方苦笑。

    子蓉安慰:“只要感情好,其余一切可以解决。”

    “可是这世界没有钱难办事。”

    子蓉说:“年轻也是本钱。”

    吕女士颔首“我打算把孩子交外婆,再找工作做。”

    “有无觉得仓促?”

    她低下头“时间可以打回头的话,我就不结婚。”

    啊,她承认失败。

    子蓉侧然。

    “吕女士,这段访问会在报上刊出。”

    “我知道。”

    “我帮你在照片面孔上打格子可好?”

    吕女士笑了“一定会认出来。”

    子蓉告辞,立刻到办馆去叫人送水果及巧克力糖到吕女士家。

    子蓉伏在报馆写字格前苦写。

    同事问:“有故事了吗?”

    “有一点。”

    “子蓉,看不出你会暗中用工夫。”

    子蓉一时不知这话是褒是贬,不方便回答,赔笑之余,执笔疾书。

    同事并没有走开“为爱情做文章,多么取巧,不过,你写的真是爱情吗?抑或,现代婚姻轻率自私,早已不值一哂?”

    子蓉只是说:“你的意见十分中肯。”

    她不管别人怎么说,她打算先交出头三段访问稿,以及前后对照的相片。

    看了真叫人欷嘘。

    傍晚,接到电话。

    “刘小姐,我是吕合玲,请到我家来一次。”

    子蓉听出她声音中的悲伤与屈辱“我十分钟后即到你处。”

    子蓉看到年轻的孕妇脸上全是瘀青,一只眼睛肿如鸽蛋。

    “唉呀,快通知警方。”

    “他知道我接受话问,非常生气。”

    “你有无亲友家可以暂避?”

    伤者摇摇头“他再也不会回来。”

    “我陪你到医生处检查。”

    相熟的医生检查过后建议孕妇住院观察。

    吕女士坦言:“我没有钱。”

    子蓉说:“我有。”

    当晚,吕合玲就小产了。

    为故事平添一丝悲惨的意味。

    编辑读完访问,忍不住问:“她打算怎么样?”

    “与丈夫分手,白天可在亲戚开的纺织厂工作,晚上到理工大学修读课程。”

    “呵重新做人。”

    “正是,社会上这种再生人是很多的。”

    “之后,就炼成金刚不坏之身了。”

    希望她成功。

    第四对夫妇令人鼓舞,两人加一起足足一百六十多岁,共育有五名子女,廿二名孙儿,三个曾孙。

    戚氏夫妇身体机能良好,相敬如宾。

    子蓉精神为之一振,这是婚姻最好的一面。

    问到老太太过去六十年有何烦恼,她答:“有,他鼻鼾声不绝,真讨厌。”

    子孙们大笑。

    廿二名孙儿中有五人已婚,也许得到优良遗传,无一人离婚。

    他们当晚有饭局,请记者同往。

    子爱问:“有人生日?”

    戚老太太笑:“那么多人,一定有人生日。”

    子蓉与他们一家大吃大喝,非常尽兴。

    细心的她留意到,当晚结账的是老先生本人。

    如此疏爽,怪不得子孙乐意欢聚,做快乐的老人家也得讲条件:看得开,手头宽裕,身体健康。

    老了,一定要向威氏学习。

    子蓉在特写中注明:“各人有各人的缘法。”

    *问稿刊出,戚家打电话来:“可否把照片放大送我们?”

    子蓉问:“要几份?”

    “三十五份。”

    “那么多?”

    “呃,寄给亲友看。”

    “好,没问题。”

    “刘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